1905年,爱因斯坦在德国《物理年鉴》发表光量子学说,奠定狭义相对论,改变了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,与此同时也彰显了科技期刊在基础研究传播中的核心价值。
当下,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,学科交叉深化,基础研究愈发重要。我们既需要更多的原始创新,也需要更多优质的科技期刊。
科技期刊如何从科技发展的“记录者”转变为“助推者”?解放日报记者从9月23日举行的“2025上海科技与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21届长三角科技期刊发展研讨会”中观察到,上海正在努力探索中。
为科学研究锚定关键坐标
人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先来看看上海的“家底”——科技期刊367种,编辑2761人。
“这是一支蓬勃向上的编辑群体,不仅年轻,研究生学历占比也高。”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杨蕾介绍。从年龄层次看,学术期刊和医学期刊编辑,特别是英文期刊,更趋于年轻化。技术类期刊需要更多行业积淀,编辑以中青年为骨干。
从大数据角度看,科技期刊无疑有着天然优势——通过梳理科技领域的关键瓶颈、前沿方向与未来命题,可为基础研究、技术研究突破锚定关键坐标。
核科技作为研究微观物质世界的利器,其研究对象的尺度约为纳米的100万分之一。其前沿探索既关乎基础研究突破,也影响能源安全与高端技术创新。大会现场发布了《核科技前沿十问》(见下图),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复旦大学副校长、《核技术》《核技术(英文)》主编马余刚领衔,依托期刊海内外顶尖编委团队,提炼出具有导向性、关键性的十大问题与难题。这不仅是对核科技前沿的聚焦,也是向全球核科技研究者发出的学术邀约。
马余刚院士发布《核科技前沿十问》
中国特色科技期刊评价体系
构建自主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,是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。
在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李政道研究所所长、上海市科协主席张杰看来,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科技期刊评价体系,提升本土期刊在成果首发、学术评价、国际话语中的主动权,是当务之急。
中国物理学期刊从2015年至2024年增幅高达170%,在全球物理领域期刊国家/地区分布中并列第四,但中国物理学期刊被科学引文索引(SCI)收录的数量相对较少,且在声学、矿物学、量子科学与技术3个领域尚是空白。
为此,上海市物理学会、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携手相关机构专家团队,凝聚沪上多家高校院所力量,发布了物理领域π指数。这一π指数超越单纯的引文量化,引入多维度考量,并加大同行评议权重,力求更全面捕捉科研成果价值。
科技期刊集约化新范式
不久前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明确要求,项目研究形成的代表性论文在我国科技期刊发表的比例不低于20%。
可以想见的是,这一措施通过项目资助的杠杆作用,引导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国内期刊发表,将为国内期刊提供更多优质稿源。
如何把握这一机会?
当前,科技期刊集群化成为提升学术影响力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。大会现场,中国科协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“Researching期刊集群”正式邀约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期刊联盟加入刊群(见下图),共同探索科技期刊集约化新范式。
由中国激光杂志社打造的“Researching期刊集群”,连续两次入选中国科协卓越行动计划,也是上海唯一入选的项目单位。
“上海这两年在期刊集群化建设方面有新的探索,也有新的成效。”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表示,要以优质学术期刊为龙头,跨地区、跨部门、跨学科重组整合资源,培育更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。
益通网配资-炒股票杠杆平台-配资平台股票-实盘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