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会帮你保持文章原意不变,同时丰富细节并稍作改写,让整体更生动自然,且字数变化不大。以下是改写后的版本:
---
前不久,江西奉新罗市镇的有关领导,因上级统战部门的工作需要,特意向我了解了抗日军官赵云程的相关情况。回想八十年代,当时我在罗坊文化站工作,曾多次与赵云程接触,也听他讲述过一些个人的经历。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,我特别采访了赵云程的侄子赵家骥,以及赵怀青老师和赵昌伟等赵氏族人,他们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热情帮助。此外,我还查阅了1999年重修的《奉新赵氏家谱》和其他相关资料。正是这些努力,让我得以撰写出一些关于抗日军官赵云程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笔者采访赵云程侄辈赵家骥时了解到:
赵云程,族名赵昌鸿,字清泉,号云程,1917年4月27日出生,祖籍奉新罗坊蓝田赵家。赵家在当地算是富裕人家,家境殷实。他的父亲赵隆梅育有四子:昌鸿(即赵云程)、昌彦、昌庆和昌云。赵云程自幼聪慧好学,曾读过私塾,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,这也为他后来进入黄埔军校深造并晋升至团副军官提供了良好助力。关于他何时入伍,由于同年代的亲朋好友多已过世,具体时间难以确切考证。不过,《奉新赵氏家谱》简要记载道:“昌鸿(赵云程)黄埔军校军官班十期步科毕业,抗日期间历任步兵排长、连长、营长、团副等职务,日军投降后,于1946年冬退役。授衔陆军步兵上尉(连长或副营级别)。”据史料,黄埔军校第十期分为两批:第一批于1936年6月16日毕业,940人;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,621人。由此推断,赵云程应在1936年前后入伍,当时年龄约20岁。
展开剩余81%八十年代初期,我与赵云程有过多次交流。他经常来罗坊文化站借阅书刊,俩人促膝长谈,他的学识渊博,文笔深厚,且性格儒雅风趣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记得他曾提到1941年9月,率部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。他讲述道,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吸取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,创新性地提出了“天炉战法”,其核心是“进得来出不去,如关门打狗”,有效困死日军。此次战役致使日军死伤5万6千余人,沉重打击了敌军嚣张气焰。
赵云程现存唯一影像照片中,他站在后排右数第四位。
据《奉新赵氏家谱》记载,赵云程曾娶泉水窝(今店前村)学敏公女张开菊为妻,后来又娶浙江三门方端公长女陈曼玲,陈为简师毕业,小学教师,生于民国辛酉年(1921年)9月13日,1981年出家为尼。继而又娶上海介眉公女包曼君,杭洲护士医校毕业,生于民国乙丑年(1925年)10月12日,育有一子赵家胜。家谱中载,家胜生于民国戊子年(1948年)10月,1957年9月去世,葬于浙江宁海。
结合家谱与地方口述资料,我分析赵云程的婚姻历程如下:首先,他入伍前曾有婚约,但并未成家,后来婚约自然解除。其前妻张开菊逝世后葬于店村杨桠垅山。其次,根据上富镇退休教师刘子美的《梦痕》记载,解放前,赵云程曾携妻陈曼玲返乡蓝田。因陈眼疾断绝生路,无法与赵云程白头偕老,最终忍痛赴普陀山出家为尼。陈曼玲还曾是赵云程所属师长的女儿,故刘子美记述可信。因此,家谱中记载陈曼玲1981年入佛门,时间上可能存在误差。最后,赵云程迎娶包曼君为妻应在1947年冬或1948年春,其唯一儿子赵家胜9岁早逝,这时间推算相符。由此断定,赵云程后代已无子孙继承。
关于赵云程作为国民党军官为何未随部队赴台湾,而被解放军俘虏,坊间传言众多,但均非赵云程本人所述。早年我与他接触时未曾听及这段经历,近期采访也未获相关真相。为了尊重历史,笔者不愿凭空猜测或虚构事实,毕竟这是对抗日英雄的尊重和敬畏。赵云程没去台湾,或许有难言之隐,或许是对故土的深情难舍,或是亲情牵绊。
解放后,赵云程被政府收监改造,具体原因已无从考证。1975年,他从外地返回罗坊蓝田赵家时,才得知胞弟赵昌彦也是黄埔军校工科十七期毕业生,任排长,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阵亡,年仅22岁。赵云程曾在蓝田小学任教,也曾在县城建筑工地做看护材料和门卫的临时工作,后来又在罗坊街开小店维持生计。八十年代,他曾任宜春地区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,享有较高威望,同时是黄埔军校江西省同学会会员。
赵云程与罗坊的赵侬冰、帅鸿、余文彬、赵隆灿、熊中炽,以及上富的刘子美老师,县城的赵隆琅、赵怀青等多位文人墨客交往密切,他们常聚于罗坊文化站吟诗作对,谈论古今。1991年12月,我将帅鸿、赵侬冰、赵云程、余文彬、赵隆灿“五老”的古律诗作用当年仅有的条件印成《晚霞生辉》诗集,收录80首作品,实现了“五老”结集出版的心愿。那段时间,是赵云程生活中最快乐舒畅的时光。
赵氏族人赵昌伟帮我找到了《晚霞生辉》诗集,打开那泛着油墨香气的书页,诗集中收录了赵云程30首诗作。现摘录两首,与读者共赏,借诗追忆英魂。
其一,1939年敌后救亡于鄱阳湖,夜泛莲湖:
组训宣传为救亡,莲湖权作裹尸场。
相期莫惜头颅贵,誓捣扶桑痛举觞。
其二,1940年中秋夜于太和撑排竞渡:
竞渡毋忘竞夺山,居高临下斩凶顽;
河山尽是炎黄土,寸地须还血债还。
赵云程的军旅生涯几乎全部在抗战烽火中度过,经历过无数枪林弹雨,从诗中可见一位血性男儿“壮怀激烈保国土,一腔碧血见忠魂”的英雄气概,抗敌杀倭、舍生取义令人敬佩。
2002年11月,赵云程在罗坊蓝田赵家辞世,享年86岁。八十年代他在罗坊做小买卖时,曾居住于此屋。
同宗并辈的赵怀青先生为其赋诗悼念,七言排律《哭云程兄》写道:
同宗并辈结诗俦,羊去羊来十二秋。
玉种蓝田逢世乱,军从黄埔抗倭投。
红红火火都成怯,雨雨风风总化愁。
三老长吟开乡土,二仙远去饮琼楼。
曾经遍体伤千劫,剩有深林垒一抔。
难卜合冲刑克害,干支轮转过云浮。
赵家门人出将才,兄弟同赴疆场。赵云程与赵昌彦不仅是罗坊人民的骄傲,更是赵氏家族的荣耀。两位抗战英雄虽已远去,兄弟二人的英魂永存心间。赵昌彦遗骸至今不明安葬处。愿“新生千百万,浩荡慰忠魂”,我们铭记英雄,歌颂他们为国舍生忘死的无畏精神和钢铁般的信念。让我们敬仰英雄,哀悼逝者,祈愿山河安宁,人间长治久安。
(本文撰写过程中,我先后走访了六位知情人,耗时十余天,经过多次修改,方能得以刊发。因年代久远,与赵云程同时代的人士几乎尽数离世,幸而其侄辈热情配合采访,丰富了内容,使文章更趋真实完备。特此致谢!)
甘道友
奉新罗市人,县财政局退休干部。曾任《中国企业家报》、《法制周报》等多家报刊记者。著有《那远去的日子》、《长城能推倒吗》、《活在当下》、《尽在语中》、《酒啊,酒》、《广阔天地绽芳华》等专著。为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、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、宜春作家协会会员。
-END
---
你觉得这样改写感觉如何?如果需要,我可以帮你调整语气或风格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通网配资-炒股票杠杆平台-配资平台股票-实盘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